2007年10月23日 星期二

Jordan-尼波山


約旦哈希姆王國
北臨是敘利亞,東臨伊拉克,東南臨沙烏地阿拉伯,西臨以色列巴勒斯坦

Google Map

Mt.Nebo

Mont Nebo(尼波山,或稱摩西山)在Madaba(馬達巴)西邊。
絕對位置:東經31度46'03.95 北緯 35度43'30.88

舊約中,摩西帶領子民逃離埃及,在曠野中行走四十年,
到達安曼東北廿五公里處的Nebo山頂上,眺望「蜜與奶的故鄉=迦南=應許之地」。
由於上帝懲罰摩西未能堅守誓約,不讓他進入應許之地,摩西抱憾而終。
(摩西帶以色列人出紅海,但以色列人卻膜拜金牛且對神失去信心,
膜拜偶像的舉動觸怒了神。)

Madaba的Mont Nebo(摩西山)是基督教徒朝聖必到之地。
摩西山俯瞰死海遠望耶路撒冷,
由生鐵鑄成的摩西牧羊杖高聳山巔成為一著名的標誌。
公元一世紀,因為基督教迅速傳播,Madaba成為基督徒的聚居地
一八九○年著名的Madaba馬賽克拼圖出土,吸引全世界學者來訪,Madaba更因此一夕成名。

※應許之地:是向希伯來人先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承諾給予的一片土地

在山頂上有間4世紀時建立的摩西紀念教堂,
1930年代天主教方濟會挖掘時,發現許多6.7世紀的馬賽克畫!

2000年,教皇寶羅二世來參觀時,
曾親手種植一棵橄欖樹在教堂旁邊,做為和平的標誌。





資料來源

Swiss Debby,約旦冬遊記:http://blog.udn.com/debby927/645383
中華國外交部,駐約旦代表處:http://www.mofa.gov.tw/webapp/content.asp?CuItem=13244
Wikipedia,約旦: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4%84%E6%97%A6&variant=zh-tw
yahoo!知識+,約旦旅遊: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6072716363

2007年10月16日 星期二

República del Perú-馬丘比丘


República del Perú(印地安語)秘魯共和國,簡稱秘魯,即「玉米之倉」之意。
位於南美洲西部,北鄰厄瓜多哥倫比亞,東與巴西玻利維亞接壤,
南接智利,西瀕太平洋。
Google map


馬丘比丘(克丘亞語(南美洲原住民的語言):Machu Piqchu )

馬丘比丘精確的坐標是南緯13度9分23秒,西經72度32分34秒

Machu Piqchu ,「古老的山」之義,也被稱作「失落的印加城市」,
是保存完好至今的前哥倫布時期印加遺跡。
馬丘比丘位於現今的秘魯境內庫斯科西北130公里
遺址高聳在海拔2350~2430米的山脊上,俯瞰著烏魯班巴河谷。
馬丘比丘於1911年被發現,由於獨特的位置,
而成了印加帝國最為人所熟悉的標誌。

1983年,馬丘比丘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遺產,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之一。

馬丘比丘是統治者帕查庫蒂1440年左右建立的,直到1532年西班牙征服秘魯時都有人居住。
馬丘比丘可分為三個區域:墓園區、監獄區以及神廟區。
整座廢墟最壯觀的是一望無際的梯田。
而小山丘上有塊碩大的長方形石頭,標面非常平滑,稱為「栓日石」
因為古代印加人崇拜太陽,希望能以這塊石頭留住太陽。
栓日石還有一像功能,可以依日影變化確定季節,編制農曆。
印加人認為不該從大地上切削石料,因此從周圍尋找分散的石塊來建造城市,
而當時的沒有使用任何坐騎或輪子,但能將這麼多的巨石運送到瑪丘畢丘,
而且堆砌巨石間沒有任何塗料接著,但上下左右都互相契合,密合程度連刀片都無法插入。
整個遺跡由約140個建築物組成。

資料來源

Wikipedia,馬丘比丘: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6%AC%E4%B8%98%E6%AF%94%E4%B8%98&variant=zh-tw
台北市自助旅行協會,傳說中的黃金國度http://www.tita.org.tw/view/southamerica.html#4
Machu Piqchu tourist and Travel Information-The Inca Road to Machu Picchu:http://www.machu-picchu.info/inca_trail_road.htm

2007年10月13日 星期六

India-宗教社會














印度在赤道以北
北緯8度4分和37度6分, 東經68度7分和97度25分之間。
印度是世界第七大國, 面積3,287,263平方公里。

Google map

宗教社會

印度是一個宗教色彩非常濃厚的國家,幾乎能在印度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宗教,被稱為「宗教博物館」。
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全印有約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
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創立的婆羅門教,公元8世紀左右,商羯羅吸收了一些佛教耆那教的教義,發展成為印度教

印度教將人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婆羅門的地位最高,其餘種姓的社會地位依次降低。
各種姓都有自己的道德法規和風俗習慣,一般不能互相通婚。
除了這四個種姓以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之外的人——賤民,即所謂「不可接觸者」,聖雄甘地將賤民稱為「哈里真」(意為神之子),印度獨立後統稱「達利特」(意為受壓迫的人)。
印度教種姓制度下的婦女地位低下,支持童婚,寡婦的境遇悲慘。
種姓制度把印度教社會分成若干社會集團,給印度社會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
雖然印度經歷了經濟的現代化、禁止歧視以及結束階級結構的法律的制訂,種姓制度在印度社會的地位依然重要。

伊斯蘭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由於印度人口增長速度很快,印度成為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國家。
伊斯蘭教是在公元8世紀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而傳播到印度的,北印的多數王朝統治者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因此留下了相當多的伊斯蘭教建築。

作為外來宗教的伊斯蘭教和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在印度導致了一系列的宗教衝突
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為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矛盾造成的。
其他的宗教團體包括了
基督教錫克教耆那教佛教祆教
其中,佛教起源於印度,但在印度的影響力已逐漸式微,但佛教的傳播對印度周邊的國家卻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

資料來源
Wikipedia,印度: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B0%E5%BA%A6&oldid=5257407
JUM oIP,Exploring Contemporary India:http://www.jmu.edu/international/abroad/jmu_india/
China Travel,maps india:http://www.cntravel.biz/maps/india.shtml

2007年10月7日 星期日

Ottawa-國會大廈




渥太華在北緯45渡24分,析經75渡40分,
加拿大安大略省東南部,渥太華河南岸,
面積2,778.64平方公里,海拔80公尺。

國會大廈

國會大廈始建於1859年,座落於渥太華河畔,1866年竣工啟用。但現在人們看到的議會大廈是第二代建築。
於1916年2月3日晚上國會閱覽室起火,造成7人死亡,除圖書館因管理員及時關上鐵們門而倖免,初期建築就此毀於大火。
新國會大廈在原地按原來的式樣重建,1922年完工。
每年2月3日,眾議院開會時,人們使用木製權杖以警示後人莫忘火災歷史。

前面的廣場中心有為紀念加拿大建國100周年而設的長明火台。
火台四周雕刻著10個省和兩個地區的紋飾,分別記載著它們加入聯邦的時間。

以和平塔(PEACE TOWER)為中心,和平塔是加拿大國會大廈最高的建築物,高92.2公尺。
和平塔內有二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加拿大將士名錄,塔上有一個由五十三個小鐘組成,
每天下午一點,和平塔上的大鐘會發出悠揚的樂聲,大樓周遭瀰漫著詳和寧靜的氣氛。

中央區後部是規模宏大的維多利亞圖書館,地面的木質地板是優美的幾何圖案,步入圖書館猶如步入高雅的知識殿堂。一尊英國維多利亞女王青年時代的白色大理石全身塑像聳立中央。
東區的參議院,總理和外交部長在此辦公,西區是眾議院,其他各部官員的辦公大樓,中間有聯邦大廳和優雅的圓形天井,連接東西端的則是光榮走廊。

國會山莊內有紀念加拿大立國百年的水火相容池<>。
而夏天的六月至九月,每天上午十點,士兵會在國會大廈前舉行傳統的換崗儀式。

資料來源